朋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 有人找她幫忙,她幾乎是不假思索、有求必應(yīng),任何時候都如此,對任何人也如此,遇事非常照顧別人的感受,總是先考慮別人,單位里說起她時都是交口稱贊、豎大拇指:她人挺好,是個好人。 朋友最開始幫一些小忙,例如幫忙接個電話、收發(fā)個東西、打印個文件,朋友幫忙幫得很開心,常常樂此不疲。在與我們聊天時,她說,她每次幫完別人看見別人事情順利完成,她自己很高興。 后來,有一些棘手的大忙也找上朋友了,象借錢、找人頂責(zé)任、自己不做分內(nèi)工作讓朋友做等等,由于之前好人的名聲,別人覺得朋友的幫忙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朋友也不好意思拒絕,甚至不敢拒絕,她怕別人說她不是好人,說她以前都是裝的,她更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久而久之,朋友大病了一場。 在去看望她的時候,朋友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被“好人”標(biāo)簽綁架了,到最后即使我內(nèi)心很不想幫忙也拒絕不了了。 出醫(yī)院后,我想起了網(wǎng)上的一個段子和一則新聞: 第一天,小明因為看小亮可憐,就給了小亮一個餅子。 第二天,小明又給了小亮一個餅子。 這樣給了半個月,小明自己家里也揭不開鍋了,沒餅子給小亮了。 小亮開始向小明翻白眼、吐唾沫,說小明給他餅子是理所當(dāng)然的,大罵小明沒有同情心,沒有仁慈之心。 一則新聞:一個婦女出于好心收養(yǎng)了一個腦癱兒,最后被腦癱兒拖累得丈夫與她離婚、子女與她不來往,家財用盡,最后精疲力竭,在記者鏡頭前失聲痛哭,大喊自己造得什么孽。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當(dāng)好人,要樂于助人,不僅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而當(dāng)我們在生活中具體面對事情時,才發(fā)現(xiàn),當(dāng)好人并不能隨時隨地,不然極易被“好人”這個標(biāo)簽綁架,給自己帶來內(nèi)心帶來郁悶、怨氣甚至災(zāi)禍。 “做好人”這樣一個好事如果普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值得警惕了,因為這會在社會上引起不良的認知,就象扶了老人還要賠錢一樣,對社會整體和諧環(huán)境建設(shè)是沒有好處的。 不能因噎廢食,人心向善,好人好事當(dāng)然要做,但要做得有策略有技巧!昂萌恕睒(biāo)簽綁架人通常主是綁架人們的認識,即讓人們確立一種認識,就是做好事做好人不能計較任何成本、不論何時何地何事,都要一往無前,做好人、我光榮,做好事、我榮耀,不做、就可恥,用道德將你綁架,這種認識幾乎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的本能,也是“好人”標(biāo)簽的本質(zhì)。 防止被“好人”標(biāo)簽綁架,要破除的核心就是這一點。 防止被“好人”標(biāo)簽綁架,首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做好人好事,要權(quán)衡自己的能力,能力夠則做,能力強則幫,能力不夠就不要去添亂,不然就是讓自己置于危險,置自己的家人于不安之中。 如果遇到有人落水,你水性好、會游泳當(dāng)然應(yīng)該去救,但你根本就不會游泳,你還跳下去救那就是莽撞、讓自己置于危險境地里,就象上面新聞里那位收養(yǎng)腦癱兒婦女。這些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外,也應(yīng)該交給能力范圍之外的人或機構(gòu)去完成,腦癱兒有國家社會公共服務(wù)機構(gòu)收養(yǎng),救人有會水性的人救,你可以從旁協(xié)助,做些報警幫忙的活,這難道不也是做好事嗎。 近期有一個新聞看了之后讓人一樂,但細細一想,讓人又有些思考,就是有一位小伙是救人救上癮了還是怎么的,每次看見有人落水就毫不猶豫地跳下去,終于在有一次頂著39℃高燒救人后女朋友憤怒地提出分手,按說,小伙子樂于助人、助人為樂,善良,人品沒問題,應(yīng)該點贊,值得托付終身,女朋友為什么要分手呢,她是這樣說的:男友舍生忘死的舉動根本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這種隨時擔(dān)心他會出現(xiàn)意外的心情,讓她受不了。這樣來講的話,那還真不值得托付,因為如果哪一天小伙在救人中犧牲了,女朋友不可能靠回憶過一生。 防止被“好人”標(biāo)簽綁架,還要有自己的底線。做好人的底線就是做了好人好事不能傷害自己,讓自己內(nèi)心郁悶、讓自己產(chǎn)生怨氣,這是最基本的底線。守好了這個底線,好人好事做了,自己不受傷害,還能讓好人好事可持續(xù),兩全其美;守不好這個底線,自己受到傷害,最后還可能讓自己得一身的病,因為你郁悶、充滿怨氣。上面新聞里那個婦女就是使自己受到了傷害,最后鬧得家破財盡。 防止被“好人”標(biāo)簽綁架,還要懂得拒絕,敢于說“不”。許多好人被“好人”標(biāo)簽綁架還在于自身性格方面,那就是即使非常不愿意,但礙于情面,也不會說“不”。 心理學(xué)家認為,不會說“不”,這是人際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現(xiàn)。這些人在拒絕別人方面存在心理障礙。他們擔(dān)心拒絕了朋友會傷害對方,失去友誼。所以,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對他們的心理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嚴重者還可演變成精神疾病。 其實不會說“不”還是弱勢的表現(xiàn),因為不說“不”是為了討好對方,指望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過分取悅他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譬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zé)備、對人際關(guān)系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于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所以要破除這種認知,首先你要認識到,那些真正對你好的人,是不會在乎你的拒絕,不會在乎你說的“不”,他不會從道德和責(zé)任的層面去要求你框住你的,他會放開你讓你做真實的你自己,他會時刻提醒你,嘿,你要先對自己好一點。 其次現(xiàn)實生活中,什么樣的人都有,既便你是好心,既便你盡了全力,但你還是不可能使所有的人滿意。每個人都有他個人的感覺,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想法來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試圖讓所有的人對你滿意,否則你將永遠也得不到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