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37).jpg (74.3 KB, 下載次數(shù): 13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2 22:03 上傳
拆掉圍墻 大國才會真正崛起
來自:地產(chǎn)科德頻道 壹︱First 昨天(2月21日)晚上,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僅僅那一句“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qū)”,就足以炸開了鍋。 就是說,今后原則上要建那種沒有圍墻的住宅區(qū)。不僅如此,文件還明文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區(qū)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xiàn)內(nèi)部道路公共化。” 這份重磅文件,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配套文件”。1978年,中國在啟動“改革開放”前夕,召開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如今,歷史走到了“大國崛起”的關(guān)口,中央時隔37年再開此會——兩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作了高規(guī)格的講話。 昨晚發(fā)布的那份文件很長,有7000多字,叫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從文件名稱可以看出,這不僅是國家的意志,更是黨的意志?梢娨(guī)格之高。 文件發(fā)布后,不少人有疑問:這樣好嗎?沒有圍墻,物業(yè)怎么管?陌生人隨意進出怎么辦?住宅區(qū)內(nèi)的公共空間屬于全體業(yè)主,其私利怎么保障?…… 不要看到新事物就馬上冷嘲熱諷,至少我們應該先冷靜地想一想,這么做背后的邏輯到底是什么?其實,不設圍墻的住宅區(qū),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或地區(qū),紐約也好,東京也罷,住宅樓都是直接朝著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有圍墻的,通常是極少數(shù)超級豪宅。 全國盡是封閉式住宅區(qū),很難形成街區(qū)的活力,圍墻隔絕出了一片又一片“孤島”;而且浪費土地資源,因為城市的公共空間都被小區(qū)花園擠占了;甚至,造成了交通擁堵——每個樓盤各自封閉,導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細血管式”的小路。 可能是我們太缺乏安全感了,所以現(xiàn)在我們似乎還很難接受“開放式社區(qū)”的做法。我們需要圍墻把自己圍起來,順便圍出一個或幾個花園,并且拒絕外面的陌生人進來。 那么,到底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要召開高規(guī)格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并且發(fā)文件不要封閉式住宅區(qū)?
640.webp (38).jpg (113.55 KB, 下載次數(shù): 11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2 22:03 上傳
紐約曼哈頓的路網(wǎng)密度
貳︱Second 事實上,要不要圍墻,學界至少已經(jīng)爭論了幾十年。神奇的是,竟然有地產(chǎn)商已經(jīng)做出了“開放式社區(qū)”,并且成為當?shù)赜锌诮员囊坏里L景線。 那個樓盤在四川的宜賓,叫做“萊茵河畔”。整個樓盤內(nèi)的道路全部向城市開放,住宅的安全防護體系后退至單元門口。雖然房子蓋得有點粗糙,但住宅樓單元門直接朝向道路,儼然一副巴黎或紐約街頭的景象。 老百姓怎么評價這個沒有圍墻的樓盤?“萊茵河畔”被認為是當?shù)刈詈玫臉潜P,甚至有“宜賓人寧愿呆在‘萊茵河畔’哭,也不住在其他樓盤里笑”的說法。 樓盤內(nèi)的道路向城市開放之后,會亂糟糟嗎?去過的人通常這樣描述:寬敞的步行街干凈整潔,臨街店鋪玻窗明亮無占道經(jīng)營,車輛統(tǒng)一停放在規(guī)定地點……“萊茵河畔”被評為“四川十大最美街道”,而且名列第二,排在成都春熙路之后——若不是因為成都是省會,春熙路實在負有盛名,恐怕宜賓的“萊茵河畔”應該排在第一。 物業(yè)管理怎么樣?安全嗎?早在2011年,“萊茵河畔”就榮獲了“全國物業(yè)管理示范小區(qū)”稱號。 綠城董事長宋衛(wèi)平曾去考察過這個樓盤。多年來,他對建造“開放式社區(qū)”一直抱有美好的幻想。他的綠城,曾經(jīng)想在江蘇一個叫做“揚中”的縣城,開發(fā)一個沒有圍墻的社區(qū),整個規(guī)劃方案都做好了,但最終沒有拿下土地。 他也曾動過念頭,把杭州的綠城·楊柳郡做成沒有圍墻的社區(qū),但最終還是屈從于市場主流做法。畢竟,再有理想,也要首先確保能順利把房子賣掉。 現(xiàn)在好了。中央用一份高規(guī)格的文件,宣告了不要圍墻的決心。其實,對于不設圍墻的絕大數(shù)抱怨,都是我們害怕改變,害怕失去,安全感不過是個借口而已。畢竟,我們這個國家從兩千多年前就開始造長城來封閉自己。 既然中央心意已決,那么以后的住宅區(qū)到底要不要圍墻,已經(jīng)不需要多說什么了,一切都會好的,至少宜賓的“萊茵河畔”已經(jīng)做出了美好的示范,F(xiàn)在的關(guān)鍵問題是,已建成的住宅區(qū),到底要不要打開?是否還有商量的余地?
640.webp (39).jpg (109.78 KB, 下載次數(shù): 114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2 22:03 上傳
宜賓“萊茵河畔”開放式社區(qū)規(guī)劃圖
叁︱Third 住宅區(qū)的公共空間,特別是那些美麗的花園,是不是屬于全體業(yè)主?雖然我們的土地都是國有的,但我們畢竟是交過土地出讓金的,擁有70年的使用權(quán),紅線范圍內(nèi)的空間,國家應該沒有資格拆掉我們的圍墻吧? 我們那美麗的封閉式花園,應該受《物權(quán)法》保護吧?《物權(quán)法》和中央文件,孰高孰低? 這一系列問題,恐怕還需要一番爭論。中央文件的表述是“已建成的住宅小區(qū)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請注意“逐步”這個詞,它指的是怎樣的時間表?如果是在70年的土地使用權(quán)過期后,國家要求把圍墻拆掉,那應該是法理之內(nèi)的事。 如果還在70年使用權(quán)期限之內(nèi),那么國家該如何與業(yè)主們商量?捍衛(wèi)自己的私利,并為此抗爭或妥協(xié),這是社會持續(xù)進步的一大動力。至少,中央的這份重磅文件也沒有把話說死,并且給出了一個可資討論的契機。 有些人說,文件上不是說“單位大院”也要逐步打開嗎?那我們就先看看他們會不會先把圍墻拆掉。 實際上,很多政府部門的圍墻早就被“消滅”了——不是靠拆,而是通過搬遷。如今,不少地方政府都搬進了新建的“市民中心”,絕大多“市民中心”是不設圍墻的。 這個國家在進步,我們雖然還沒法像國外那樣自由出入市政廳,但至少越來越接近了。我們可以搬張小板凳坐等:那些還把自己圈在圍墻里的地方政府,應該會逐步把安防體系后退到大樓入口,而不是大院入口。 還有人說興頭上的風涼話,那中南海的圍墻拆不拆?美國各地的市政廳可以沒有圍墻,但白宮總還是要有圍墻的吧。
640.webp (40).jpg (74.05 KB, 下載次數(shù): 11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2 22:03 上傳
深圳市民中心
肆︱Fourth 我還是愿意堅信,這是一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它意味著我們將與整個世界進行更深度的對話。 如果你讀過《馬丘比丘憲章》就會發(fā)現(xiàn),昨晚公布的這份重磅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馬丘比丘憲章》的呼應。 1977年,一群城市規(guī)劃師相聚在秘魯印加文明遺址——馬丘比丘(MachuPichu),簽署了一份新憲章,重點批判了那種“把城市里的建筑物變成了孤立的單元”的做法。有圍墻的封閉式住宅區(qū),正是《馬丘比丘憲章》所批判的做法。 次年,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UIA)認可了《馬丘比丘憲章》,并且用它取代了1933年的《雅典憲章》。前者是對后者的猛烈批判,用極具前瞻性的眼光。 這是兩份非常學術(shù)化的憲章,如果用它們來衡量我們中國,大概是這樣的:此前我們中國的城市建設,主要采用的是《雅典憲章》的精神;而昨晚公布的那份中央文件,主要契合了《馬丘比丘憲章》的精神。 我們的中央文件所提出的一系列思念,無論是“裝配式建筑”和“窄馬路、密路網(wǎng)”這樣的新見識,還是像“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和“健全公共服務設施”這樣耳熟能詳卻未被落實的共識,都是《馬丘比丘憲章》的心頭好。 過去,整個世界都已走下《雅典憲章》的大船,唯有中國遲遲留在船上,做著滿是“城市病”的美夢;現(xiàn)在,我們終于揚起了《馬丘比丘憲章》的風帆。 現(xiàn)在,我們的國家已是大國崛起,我們的國民是否更應該培育自信的大國心態(tài)?如果我們總是樂于用圍墻把自己封閉起來,那么我們的心是否也會慢慢封閉?那個造長城的時代,或者那個“寸板不許下!钡臅r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一個大國的國民,不應該恐懼沒有圍墻的生活。正如《馬丘比丘憲章》在“住房問題”的章節(jié)中所寫:“在人的交往中,寬容和諒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拆掉圍墻,大國才會真正崛起。
640.webp (41).jpg (104.04 KB, 下載次數(shù): 118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22 22:04 上傳
《馬丘比丘憲章》簽署地,秘魯
伍︱Fifth 昨晚公布的那份中央文件,我是讀得熱血澎湃。 讀到“鼓勵國內(nèi)外建筑設計企業(yè)充分競爭”時,我想到了程泰寧院士的感嘆:這位已經(jīng)年逾八十仍在認真畫圖的建筑師,在競標政府的公共項目時,竟然被要求必須借用外國建筑事務所的名義才能參與,即使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只能接受如此屈辱的方式。他不是要謝絕老外,他要的只是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 讀到“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觀形象”時,我想起的是美國新古典建筑鼻祖羅伯特·斯特恩親口說出的名言:“那些張牙舞爪(crazyshapes)的建筑,只能娛樂你五秒鐘。” 當我讀到“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時,我很想知道,此刻王石先生是什么心情?他的萬科,費力做“住宅工廠化”,他們的裝配式輕鋼龍骨墻,被購房者贈以“毒墻”的污名,售樓部被圍堵,鬧得不可開交,當?shù)卣畢s連出來及時說一句公道話都不敢。這不過尚是幾個月前的事情。 讀到“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qū)”時,我也很想知道,這時候的宋衛(wèi)平先生作何感想?他讓綠城設計師團隊學習宜賓那個叫做“萊茵河畔”的開放式社區(qū),做出的一摞又一摞沒有圍墻的規(guī)劃方案,卻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屢屢碰壁。他們的滿腔情懷,卻不得不向頑固的“圍墻愛好者”妥協(xié)。 與孫中山同時代的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在1925年下令全國禁止戴傳統(tǒng)的高氈帽,改戴西式禮帽,把土耳其這個“西亞病夫”,從傳統(tǒng)伊斯蘭國家強行拽進入了世俗文明之中。當年的土耳其尚能如此,更何況今日之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拆除住宅區(qū)的圍墻?我只能這么理解:這個已經(jīng)懂得玩轉(zhuǎn)“一路一帶”與“亞投行”的大國,還需要圍墻嗎? 2008年奧運會的那首《北京歡迎你》,早就唱過了。骸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