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咸陽> |
簡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zhàn)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fā)展起來的統(tǒng)一大國,它結(jié)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秦始皇贏政至秦三世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滅亡。 |
皇帝稱謂 | | | |
嬴政 | | | 一統(tǒng)中國、大統(tǒng)錢字、城筑北擊、焚書坑儒、廢封立郡 |
嬴胡亥 | | | |
嬴子嬰 | | | |
漢朝(西漢<咸陽>、東漢<洛陽>) |
簡介: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共經(jīng)422年,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并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mào)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mào)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于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同時深深影響著多少代兒女。 |
皇帝稱謂 | | | |
西漢·劉邦 | | | |
西漢·劉盈 | | | |
西漢·劉恭 | | | |
西漢·劉弘 | | | |
西漢·劉恒 | | | |
西漢·劉啟 | | | 平亂固權、清靜恭儉、發(fā)展教育、打擊豪強、文景之治 |
西漢·劉徹 | | | 雄才武略、空前政為、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史上數(shù)個第一 |
西漢·劉弗 | | | 承接父業(yè)、四夷來朝、中興穩(wěn)定、后因多病不治而死 |
西漢·劉賀 | | | |
西漢·劉詢 | | | 巫蠱之禍、霍光擁立為皇、實現(xiàn)昭宣中興、清除霍氏 |
西漢·劉奭 | | | 純?nèi)蔚陆、尊崇儒學、昭君初賽漢匈言和、西漢轉(zhuǎn)弱 |
西漢·劉驁 | | | 湛于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趙氏亂內(nèi)、外家擅朝 |
西漢·劉欣 | | | |
西漢·劉衎 | | | |
西漢·劉嬰 | | | |
新·王莽 | | | 代漢建新,推行新政,統(tǒng)治末期,天下大亂,被更始軍攻入長安,死于亂軍之中。 |
西漢·劉玄 | | | |
東漢·劉秀 | | | 平亂王莽、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jié)義、可算賢明君王 |
東漢·劉莊 | | | |
東漢·劉炟 | | | 倡導儒學、厚德行政、創(chuàng)明章盛世、放縱外戚而轉(zhuǎn)危 |
東漢·劉肇 | | | |
東漢·劉隆 | | | 中國帝王中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百日皇帝) |
東漢·劉祜 | | | |
東漢·劉保 | | | |
東漢·劉炳 | | | |
東漢·劉纘 | | | |
東漢·劉志 | | | |
東漢·劉宏 | | | |
東漢·劉辯 | | | |
東漢·劉協(xié) | | | 亂世之帝、形同虛設、董卓死后曹代劉政、庸碌一生漢亡 |
三國(魏、蜀、吳) |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各具特色,充滿生機。184年黃巾起義后,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jù)紛爭,東漢名存實亡。208年的赤壁之戰(zhàn)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此后劉備、孫權先后稱帝做王,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
(曹魏<洛陽>) |
簡介:魏國(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稱曹魏,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個政權。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xié)禪讓帝位,改漢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又稱魏武帝),曹魏計曹操共6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國家。由于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jù)最大地區(qū),盤踞中原一帶,而這區(qū)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漢室禪讓,向來被視為正統(tǒng)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chǎn)生深遠影響。后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
皇帝稱謂 | | | |
曹操 | | | 魏國的實際締造者、挾天子令諸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曹丕 | | | 承接父業(yè)、魏國建立、政績頗顯、伐吳敗后大病不起 |
曹睿 | | | 一生均于三國戰(zhàn)事中、任司馬懿為將、抵抗外敵、病死 |
曹芳 | | | |
曹髦 | | | 識破司馬之心、創(chuàng)造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名句 |
曹奐 | | | |
(蜀漢<成都>) |
簡介:公元221年―263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xù)漢之大統(tǒng),國號「漢」。劉備為漢中 山王劉勝之后,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xù),又因其占據(jù)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國土在今四川東部和云南、貴州北部以及陜西漢中一帶,蜀漢懷帝時為魏所滅。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后主劉禪,共2帝。 |
皇帝稱謂 | | | |
劉備 | | | |
劉禪 | | | 執(zhí)政平庸、為避免戰(zhàn)爭主動投降 |
(東吳<武昌、南京>) |
簡介:建安元年(196)獻帝都許以后 ,孫策拒袁術而聯(lián)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tǒng)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今江蘇鎮(zhèn)江);I劃赤壁之戰(zhàn),勢力達于荊州;十五年取得嶺南 。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據(jù)有今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的廣大地區(qū)。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
皇帝稱謂 | | | |
孫堅 | | | 東漢末期名將、吳國奠基人、打仗勇猛命喪戰(zhàn)場 |
孫權 | | | 十五而立、穩(wěn)固江東、政治能家、晚年昏庸濫殺無辜 |
孫亮 | | | |
孫休 | | | |
孫和 | | | |
孫皓 | | | |
西晉(東晉<洛陽>、西晉<南京>) |
簡介:晉朝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tǒng)朝代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期。263年司馬昭發(fā)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265年其子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共傳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yè)重建東晉,共傳十一帝一百零四年,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 (注:公元291年西晉爆發(fā)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潁、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晉自五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并立) |
皇帝稱謂 | | | |
西晉·司馬懿 | | | 炎追封、曹魏任職創(chuàng)汗馬功勞、司馬氏族奠基晉之基礎 |
西晉·司馬師 | | | 炎追封、以父于戰(zhàn)場廝殺、西晉奠基者之一 |
西晉·司馬昭 | | | |
西晉·司馬炎 | | | 奉輩開晉、消滅東吳、結(jié)束三國紛爭、其非賢明君主 |
西晉·司馬衷 | | | |
西晉·司馬熾 | | | 內(nèi)政動亂、匈奴南侵發(fā)永嘉之禍、舉國衰敗、劉聰毒害 |
西晉·司馬鄴 | | | |
東晉·司馬睿 | | | |
東晉·司馬紹 | | | 自小聰慧、見之長安與日、平定王敦之亂、鞏固基業(yè) |
東晉·司馬衍 | | | |
東晉·司馬岳 | | | |
東晉·司馬聃 | | | 年幼繼位又褚太后主政、桓溫驅(qū)除庾氏、在為十七而亡 |
東晉·司馬丕 | | | |
東晉·司馬奕 | | | |
東晉·司馬昱 | | | |
東晉·司馬曜 | | | |
東晉·司馬德宗 | | | |
東晉·司馬德文 | | | |
隋朝(長安、洛陽) |
簡介: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后,當時社會是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有隋文帝開創(chuàng)的“開皇之治”。大隋天子于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長安為都,后來又新建大興城為京師、以洛陽為陪都,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隋朝結(jié)束了南北朝對峙和五胡亂華的社會局面,于589年,揮師南下,滅了長期割據(jù)南方的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統(tǒng)一中國。 (注: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
皇帝稱謂 | | | |
楊忠 | | | |
楊堅 | | | 建立隋朝、精心治國、隋朝從此進入統(tǒng)一、興盛的局面 |
楊廣 | | | |
楊昭 | | | |
楊侑 | | | |
楊浩 | | | |
楊侗 | | | |
唐朝(長安) |
簡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jīng)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于秦漢之后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jié)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一數(shù)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xiàn)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
皇帝稱謂 | | | |
李淵 | | | 唐朝開國皇帝、結(jié)束隋朝成就大唐興旺重要奠基者 |
李世民 | | | |
李治 | | | 承接父業(yè)實現(xiàn)“永徽之治”之盛世、武氏開始沉浮于此 |
李顯 | | | |
李旦 | | | |
武曌 | | | 女性皇帝、建立周朝,后世稱武周。對唐代的經(jīng)濟、文化、疆域皆有貢獻。 |
李重茂 | | | 韋太后臨朝稱制,相王李旦執(zhí)掌政務,無實權后被廢 |
李隆基 | | | |
李亨 | | | 安史受命、被尊為帝、用郭子儀李光弼趁內(nèi)亂平定安史 |
李毅 | | | 登基后安史之亂平息后,計殺李輔國,經(jīng)歷吐蕃戰(zhàn)事 |
李適 | | | 政績平常、親撰中醫(yī)文獻、寫罪己詔向天下坦白錯誤 |
李俑 | | | |
李純 | | | 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創(chuàng)大唐中興、與太宗、玄宗齊名 |
李恒 | | | 縱情享樂、毫無節(jié)制、懼死求生、三是而立即死 |
李湛 | | | |
李昂 | | | |
李炎 | | | 武宗滅佛、崇道棄佛、斯是如此倒也實現(xiàn)會昌中興 |
李怡 | | | |
李漼 | | | |
李儇 | | | |
李曄 | | | 聰明又才能、分形唐朝形勢、只可惜挽救已經(jīng)無力回天 |
李祝 | | | |
宋朝(北宋<開封>、南宋<臨安>) |
簡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jù)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而此時也有西夏、大理、吐蕃、契丹、女真并存,也給宋朝的穩(wěn)定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北宋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jié)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于統(tǒng)一,但由于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于外族的危脅之中。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gòu)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并存政權。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jīng)濟發(fā)達、古代科技發(fā)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注:五代十國并非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指五代之外相繼出現(xiàn)的十個割據(jù)政權: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統(tǒng)稱十國。關于五代十國的年限,一說為:北宋滅亡北漢時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說為,五代十國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 |
皇帝稱謂 | | | |
北宋·趙匡胤 | | | 陳橋兵變龍袍加身,創(chuàng)立大宋國、勵精圖治整治江山 |
北宋·趙匡義 | | | 政績有為、不善武功、晚年教循規(guī)蹈矩,致積貧積弱 |
北宋·趙恒 | | | 治理有方國日益堅固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史稱咸平之治 |
北宋·趙楨 | | | 仁義著稱、出現(xiàn)包、范、歐陽、蘇、王等名人 |
北宋·趙曙 | | | |
北宋·趙頊 | | | |
北宋·趙煦 | | | 繼續(xù)推行變法,國雖稍有起色,但最終仍以失敗而告終 |
北宋·趙佶 | | | 生活奢侈、政治無為、宋江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靖康難 |
北宋·趙桓 | | | 優(yōu)柔寡斷、反復無常、與其父皆遭遇靖康之難而亡 |
南宋·趙構(gòu) | | | |
南宋·趙眘 | | | |
南宋·趙惇 | | | |
南宋·趙擴 | | | |
南宋·趙昀 | | | |
南宋·趙禥 | | | |
南宋·趙顯 | | | 賈似道當權、元軍進攻其被俘、被派往藏區(qū)后成高僧 |
南宋·趙昰 | | | |
南宋·趙昺 | | | 流亡政府海豐被擊垮、文天祥被俘、陸秀夫背趙昺跳海、宋亡 |
大理國(大理) |
簡介:中國古代與大宋國并存的國家之一,大理國位于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中古時代的一國,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xiàn)在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qū),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shù)地區(qū)。 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于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了解比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xiàn)在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qū),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shù)地區(qū)。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大理國(包括后理)維持了22世,達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滅大理國后,鑒于段氏的力量強大,仍命段氏為大理國總管,繼續(xù)統(tǒng)治大理地區(qū)達百余年。 |
皇帝稱謂 | | | |
段思平 | | | 大理國締造者、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 |
段思英 | | | |
段思良 | | | 大理建國前功名顯赫、后發(fā)起宮廷政變、逼侄遜位 |
段思聰 | | | 子承父業(yè)、立高氏為帝、宋國初立、以宋國發(fā)展關系 |
段素順 | | | 繼位不久、大理東部叛亂、應道帝派兵鎮(zhèn)壓 |
段素英 | | | |
段素廉 | | | |
段素隆 | | | |
段素真 | | | |
段素興 | | | |
段思廉 | | | |
段廉義 | | | |
段壽輝 | | | |
段正明 | | | |
段正淳 | | | |
段正嚴 | | | |
段正興 | | | 子承父業(yè)、繼位后被權臣高氏所控制、一生無為 |
段智興 | | | |
段智廉 | | | 對佛教感興趣,曾派人到宋朝求大藏經(jīng)1465部存放 |
段智祥 | | | 廣納賢才、發(fā)展農(nóng)業(yè)、治國有方、信篤佛法出家為僧 |
段祥興 | | | |
段興智 | | | |
西夏國(銀川) |
簡介:中國古代與大宋國并存的國家之一,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北地區(qū)的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其統(tǒng)治范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nèi)蒙古以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其疆域方圓數(shù)千里,東盡黃河,西至 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
皇帝稱謂 | | | |
李元昊 | | | |
李諒祚 | | | |
李秉常 | | | |
李乾順 | | | 親政后采取聯(lián)遼抗宋的策略,遼被金滅后,又聯(lián)金抗宋 |
李仁孝 | | | |
李純佑 | | | 以附金和宋為國策、鐵木真進軍西夏、1206年,暴卒 |
李安全 | | | |
李遵頊 | | | 夏狀元、破壞經(jīng)濟、民怨四起、野心又大、傳位其子 |
李德旺 | | | |
李現(xiàn) | | | |
遼國(幽州、上京) |
簡介: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稱遼國、大遼、契丹,簡稱遼,是中國五代十國兩宋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tǒng)治中國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16年改元神冊,改渤海國為東丹國,立其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后為遼的藩屬。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并定都于此)稱帝,定國號為“遼”,后被漢高祖劉知遠擊退,定都,983年蕭太后(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圣宗耶律隆緒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遼共同抗金,后被遼滅。遼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耶廝不) 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后遼,最后東遼滅后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后西遼,后被元朝(蒙古)所滅。 |
皇帝稱謂(漢名) | | | |
大遼·耶律耨里思 | | | |
大遼·耶律薩剌德 | | | 多次冒箭矢與室韋交戰(zhàn)、遼太祖追崇他為莊敬皇帝 |
大遼·耶律勻德寔 | | | |
大遼·耶律乙 | | | 南征北戰(zhàn)、建立北方遼國、締造契丹、功不可沒 |
大遼·耶律德光 | | | 促進契丹經(jīng)濟和發(fā)展、一心想爭霸中原后病死 |
大遼·耶律倍 | | | |
大遼·耶律阮 | | | |
大遼·耶律璟 | | | |
大遼·耶律賢 | | | |
大遼·耶律隆緒 | | | 文化修養(yǎng)較高、整治國家也較為有利、促進遼國發(fā)展 |
大遼·耶律宗真 | | | 文化素養(yǎng)較高、政治沒有多大的建樹、奢靡逸樂 |
大遼·耶律洪基 | | | 廣印佛經(jīng)興建寺塔勞民傷財、社會矛盾激化遼國轉(zhuǎn)衰 |
大遼·耶律浚 | | | |
大遼·耶律延禧 | | | |
北遼·耶律淳 | | | |
北遼·耶律雅里 | | | 本梁王、征戰(zhàn)中其他兄弟被俘、眾人擁他為帝 |
北遼·耶律術烈 | | | |
西遼·耶律大石 | | | 本為節(jié)度、遼亡后修生養(yǎng)息、準備恢復遼朝、后失敗 |
西遼·耶律夷列 | | | |
西遼·耶律直魯古 | | | 由承天后執(zhí)政,承天后被殺后繼位被迫讓位后病死 |
西遼·屈出律 | | | |
金國(黑龍江白城、北京、開封) |
簡介:金國(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國兩宋時期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創(chuàng)建者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國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zhèn)),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金國歷經(jīng)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時東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嶺一線,西至今甘肅省,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它為我國北部社會發(fā)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
皇帝稱謂(漢名) | | | |
完顏阿骨打 | | | 建立金國、對宋和好對蒙痛恨、開始發(fā)展金國全局 |
完顏吳乞買 | | | |
完顏亶 | | | 用漢官、非偽齊、統(tǒng)律法、晚年宮廷矛盾后被殺死 |
完顏亮 | | | |
完顏雍 | | | 起兵反抗自立為帝、總結(jié)教訓、改革金國、比較賢明 |
完顏璟 | | | 繼承祖父仁政、實現(xiàn)女真封建化、后期戰(zhàn)爭頻頻轉(zhuǎn)弱 |
完顏永濟 | | | |
完顏珣 | | | |
完顏守緒 | | | |
完顏承麟 | | | |
元朝(大都北京) |
簡介: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被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時期。由蒙古統(tǒng)治者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國號大元,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國,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 1279年擊敗南宋殘余勢力,元朝最終統(tǒng)一中國。1279年滅南宋。統(tǒng)治地區(qū)西到新疆東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緬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一說直到北冰洋),東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殘余勢力退居漠北,與明軍對峙,史稱北元,元朝正式結(jié)束的時間是1635年,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極派多爾袞、岳托、薩哈璘、豪格率軍遠征察哈爾余部。額哲與母親蘇泰太后獻元朝傳國玉璽投降。元朝正式結(jié)束。 |
皇帝稱謂(漢名) | | | |
孛兒只斤成吉思汗 | | | |
孛兒只斤拖雷汗 | | | 窩闊臺繼位后其為監(jiān)國、子忽必烈追封、矯勇善戰(zhàn) |
孛兒只斤窩闊臺汗 | | | |
孛兒只斤貴由汗 | | | |
孛兒只斤蒙哥汗 | | | |
孛兒只斤忽必烈 | | | 攻打日本、印度、緬甸、發(fā)展經(jīng)濟、元朝之名始于該帝 |
奇渥溫鐵穆耳 | | | 整頓軍政、免除江南稅收、社會壓力緩和、平息戰(zhàn)亂 |
孛兒只斤海山 | | | |
愛育黎拔力八達 | | | |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 | | |
也孫鐵木兒 | | | 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寧、也出現(xiàn)暴亂、軟硬政策平反 |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 | | |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 | | 知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發(fā)動政變,謀立其為帝較有政為 |
孛兒只斤和世梀 | | | |
孛兒只斤懿璘質(zhì)班 | | | |
氏同上妥歡貼睦爾 | | | 爆發(fā)紅巾軍起義、元雖勝但因起義勢力大、元退居漠北 |
愛猷識理答臘 | | | 勢力還是很強大,已經(jīng)退居漠北、中原之地與其無關 |
脫古思帖木兒 | | | |
明朝(南京、北京) |
簡介: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又稱大明王朝、大明帝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以“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進行北伐,明軍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內(nèi)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西藏、南海諸島[5]、今緬甸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并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gòu),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首次在臺灣島設立行政機構(gòu)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正式管理臺灣全島,臺灣收歸中國版圖。明朝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于發(fā)達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后,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nèi)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宗教改革,科技發(fā)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涌現(xiàn)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tǒng)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后的加速發(fā)展階段。 |
皇帝稱謂 | | | |
朱元璋 | | | 起義反元、大明王朝締造者、網(wǎng)羅天下名士 |
朱允文 | | | 重用文人實行改革惠民政策重視農(nóng)桑后靖難之變被趕 |
朱棣 | | | 發(fā)動靖難、創(chuàng)永樂盛世、遷都北京、建紫禁皇城 |
朱高熾 | | | 在位十個月后病死、與民生息發(fā)展明朝經(jīng)濟 |
朱瞻基 | | | 御駕親征叛軍,得勝而歸、發(fā)展明朝全局、染病而亡 |
朱祁鎮(zhèn) | | | |
朱祁鈺 | | | |
朱見深 | | | |
朱祐樘 | | | |
朱厚照 | | | |
朱厚熜 | | | |
朱載垕 | | | 貞靜仁義、隆慶開關解除海禁、內(nèi)閣斗爭明顯 |
朱翊均 | | | 李太后、高拱、張居正輔佐下中興、后期怠政轉(zhuǎn)危 |
朱常洛 | | | |
朱由校 | | | 魏忠賢當?shù)、社會黑暗、明朝的氣?shù)將盡、傳位于其弟 |
朱由檢 | | | |
朱由崧 | | | |
朱聿鍵 | | | |
朱聿鐭 | | | 在廣州被擁立為帝、一個月后被清兵害死,葬于越秀區(qū) |
朱由榔 | | | 在肇慶監(jiān)國兵敗逃到緬甸、后被吳三桂害死于云南 |
清朝(北京) |
簡介:公元1636年~1911年,一說1616年建立,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滿族)建立并統(tǒng)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nóng)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tǒng)治者。入關后20年時間里,清朝先后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tǒng)一全國。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tǒng)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jīng)十二帝,統(tǒng)治全國268年。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shù)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nèi)地和邊疆的社會經(jīng)濟都有所發(fā)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wěn)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后期,已達到三億左右?滴跄觊g,統(tǒng)一了臺灣,并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tǒng)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jié)中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重大貢獻。 |
皇帝稱謂 | | | |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 | |
愛新覺羅皇太極 | | | 隨著父親南征北戰(zhàn)、建立清朝國號、沈陽稱帝 |
愛新覺羅福臨 | | | 子承父業(yè)在叔父多爾袞的幫助之下成了大清開國皇帝 |
愛新覺羅玄燁 | | | 勤政愛民、平三番、復臺灣、統(tǒng)一全中國、大清盛世 |
愛新覺羅胤禛 | | | 子承父業(yè)、勵精圖治、整治官吏、為康乾盛世過度銜接 |
愛新覺羅弘歷 | | | |
愛新覺羅颙琰 | | | 清朝由盛轉(zhuǎn)衰、鴉片開始流向中國、社會矛盾開始強化 |
愛新覺羅旻寧 | | | 清朝鴉片橫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清朝變得貧弱 |
愛新覺羅奕詝 | | |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圓明園被毀、死于避暑山莊 |
愛新覺羅載淳 | | | |
愛新覺羅載湉 | | | 思想進步、奮發(fā)圖強、采用變法、被西后遏制、后軟禁 |
愛新覺羅溥儀 | | | 辛亥革命爆發(fā)、被迫遜位、后成滿州傀儡、加入政協(xié)
|